灣仔街市

香港市政局 灣仔皇后大道東258號 1937 灣仔街市建於1937年,是服務港島居民的活躍街市。灣仔街市是戰前香港建築風格轉變的有趣實例。建築的主要特徵被認為是現代流線風格,現代建築運動的一種美學風格。建築特徵主要包括對稱立面、圓形轉角、弧線墻面以及強調水平方向。這些造型的元素與必列啫士街街市的不對稱門窗構成的直線造型形成對比。兩者都體現出當時現代主義建築對香港以及其他亞洲殖民地城市和國際通商港口,包括上海、新加坡以及荷蘭殖民地印尼萬隆的多元化影響。 灣仔街市與2011至2013年間完全重建。建築的立面和前部被保留。...

中環街巿

香港市政局 中環租庇利街、皇后大道中、域多利皇后街及德輔道 1938 中環街市於1850年在現址建成,是香港第一個濕貨街市。現在的建築建於1938年。建築的設計有著很多現代主義建築運動的特徵,包括強調功能,靈活空間以及效率化。同樣重要的是,附件的居民可從乾淨衛生的街市中購買優質的肉類和蔬果。建築沒有裝飾的流線形立面,統一的窗口處理以及四層鋼筋混凝土結構都體現這些特徵。 街市二樓西面部份於1994年改建成連接中環行人天橋系統和半山行人電梯的通道。2003年三月,中環街市不再用作街市,現時計劃將其空間重新作多用途發展。...

必列啫士街街市

香港市政局 必列啫士街2號 1953 必列啫士街街市是香港現存最重要的二十世紀中期現代建築實例之一。街市於1953年開幕,容納近60個鮮魚、肉類、水果及蔬菜攤檔。作為戰後第一個同類型街市,該建築物迅速成為香港最具活力的城市建築空間之一。它最顯著地建築特徵包括不對稱的正立面以及主要入口旁內凹的氣窗。橫跨沿整個建築立面的橫向排列長窗帶有混凝土遮陽板,讓自然光線透入室內。建築物的外部形式以清晰展示其效率化、功能性以及理性的設計原則。...

油麻地果欄

未知建築師 九龍新填地街和窩打老道交界 1913 油麻地街市建於1913年,位於九龍新填地街和窩打老道交界。原址為臨時性建築,直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才建起幾幢二至三層的混凝土和磚砌建築。其對空間的高效利用和合理的交通流線,反映了現代建築運動的幾點核心理念。街市內的主要建築都按照商販的日常交易成排排列。貨物的儲藏和冷藏也是街市整體設計的重要因素。此外,街市也提供了辦公和公共衛生空間。油麻地街市今天仍是二十世紀早期本地文化脈絡與國際思潮交織的典型例子。...
error:

Pin It on Pinte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