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築師:李憲龍(H.L. Li),1952
茶果嶺村校告急:未評級歷史建築面臨清拆
(2025 年 2 月 24 日 — 香港) 茶果嶺村即將清拆,村內仍保留一座建於1952年的四山公立學校,至今仍未被列入歷史建築評級。該校屬「摩登流線型建築」風格,在香港同類型建築中甚為罕見,其歷史價值體現於政商民三方合作,以及香港村校的發展歷程。鑑於四山公立學校的歷史及建築意義,亟待社會關注其在清拆計劃中的去留問題。
政府自2019年《施政報告》建議重建茶果嶺村、牛池灣村及竹園村三條城中古村。有數百年歷史的茶果嶺村之公營房屋發展工程已經於2023年7月開始動工,而茶果嶺村並將於2025年完成清拆。現時,政府只計劃保留茶果嶺村內同為三級歷史建築的天后宮及羅氏大屋。事實上,在天后宮隔壁有一所屬於「摩登流線型建築」風格 (Streamline Moderne) 的學校,而它的歷史與茶果嶺及天后宮息息相關。這所學校名為四山公立學校,[1] 創立於1952年,為茶果嶺唯一的政府資助小學,1993年因收生不足而停辦。四山公立學校前身是四山義學,原本設於天后宮原址內。
政商民合作的摩登流線型建築
四山義學及天后宮原本位於觀塘茜草灣(今麗港城一帶),直至1946年因該址興建亞細亞火油公司,居民惟恐該工程對天后宮的風水造成影響,當時華民政務司杜德(Ronald Ruskin Todd, 1902-1980)與居民聯合協商、並應居民要求,於1948年在茶果嶺以「原石」搬到現址重建天后宮。四山義學亦於1952年重建於新天后宮旁邊,並命名為四山公立學校。重建天后宮工程費用由政府資助、而興建學校的經費由港九紳商名流募捐。學校課室門頂現時仍印有「亞細亞公司堂」、「華人廟宇管理委員會堂」及「鍾鏡培堂」(當時副華民政務司)。四山公立學校因此見證著上世紀五十年代香港政府、洋商華紳及鄉村居民的互動互諒,亦印證香港公立村校追上國際教學宗旨以及現代建築風格的一段被淡忘的歷史。
四山公立學校樓高兩層,中央入口大樓的外觀採用曲線特徵,每層均設有懸臂式遮陽板,強調了建築的水平性。內部主樓梯採用精美弧形設計,扶手頂部由淺綠色水磨石覆蓋。該建築由李憲龍(1910-2007,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院士,香港建築師學會1956第一屆會員[2])設計。資料顯示,李憲龍先生是第一位成為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FRIBA)院士的華人[3]、更獲得大英帝國勳章(員佐勳章)。1938年至1959年間,李先生擔任華人廟宇委員會的建築師,並於1952至1953年間擔任東華三院董事局成員。在四山公立學校三十週年紀念冊中,他亦被列為「捐贈建校經費熱心人士」之一。李憲龍無疑是二十世紀初期香港華人精英的代表人物,坊間關於他的資料不多,值得進一步研究。
與中環街市有共同定義特徵元素
類似四山公立學校的建築在香港並不多,但最近經過保育翻新後重新開放的中環街市內可以找到相似的建築特色。中環街市建於 1938 年,現在保留了原有的中央樓梯,樓梯亦屬早期「摩登流線型建築」風格,並與四山公立學校同樣具有弧形設計及光滑的綠色水磨石飾面。此樓梯屬於中環街市定義特徵元素之一,並現成為潮流攝影及打卡地點。四山公所學校、中環街市及灣仔街市(建於1937年)可能是香港僅存的摩登流線型建築——而此建築風格屬於裝飾藝術風格晚期派系。以上幾所建築足以證明香港於二十世紀響應現代設計潮流的趨勢。
透過歷史建築推動「無處不旅遊」
四山公立學校對茶果嶺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應該與天后宮一併保存。近日,關注香港現代建築的組織Docomomo香港分會[4] 留意到,學校已被工程包圍、即將面臨全面清拆。然而,這座擁有73年歷史的學校雖然在當地社區及歷史上都具有重要意義,但它至今並未獲評級。希望透過茶果嶺四山公立學校的案例,提高人們對歷史建築的認識,更希望本港各區能夠實施更好、更全面的歷史建築評級制度。特區政府近日來表示將積極發展具有香港特色的旅遊項目以推動「無處不旅遊」[5]的策略,然而如此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建築瑰寶卻面臨被悄悄地拆除,實在令人難以理解及感到十分惋惜。因此,我們希望相關政府部門能夠重新思考茶果嶺四山公學的歷史及社會價值,保留大灣區內如此具意義、蘊含客家村落教育文化傳承的重要地標。
[1] 「四山」指茶果嶺、鯉魚門、茜草灣和牛頭角。
[2] 林中偉,“From British Colonization to Japanese Invasion: The 100 Years of Architects in Hong Kong 1841–1941,”《香港建築師學報》45 (2006): 44–55。
[3] Hong Kong and South China Builder, “Architect Honoured,” 1965年2月.
[4] Docomomo是Document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Modern Movement(紀錄與保育現代建築運動)的縮寫,並為一個非牟利組織。
[5] HKSAR Government Press Release. “LCQ6: Developing tourism projects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June 12, 2024. 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406/12/P2024061200433.htm.
中環街市現保存的主樓梯亦屬「摩登流線型建築」風格。 (相片來源:Discover Hong Kong. “中環街市 | 香港旅遊發展局,” n.d. https://www.discoverhongkong.com/tc/place-to-go/central-market.html.)